• 索 引 号:QZ13101-1700-2023-00001
    • 发布机构: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 公文生成日期:2023-01-05
    2023年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工作报告
    时间:2023-01-05 17:11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29日 惠安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各位代表:

    现将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工作报告提交会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我们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聚焦“1+3”等专项行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平战转换有力有序有效,经济提质增效、城市日新月异、社会和谐安定,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区域发展迎头赶超。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全部实现正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国家级经开区全国排名有望大幅提升,全省开发区考评提升3名,首次进入前列;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0.6%,获得全省“五个一批”正向激励较好县市区;全区新增市场主体增长64.2%,实有市场主体增长27.6%,均创历年之最。对台交流活力迸发。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台湾160万家企业及2300万人的“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为广大台胞台企在祖国大陆就业创业提供便捷的数字赋能,精准落实金融服务“两个同等待遇”政策,新增台资企业102家,增长达六倍之多,超过建区历年来的总和。优化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围绕“涌泉”行动精准推出一揽子对台人才优惠政策,举办第十四届海峡论坛“青春闽台缘·筑梦泉州湾”两岸青年研讨会等对台交流活动49次,吸引了230多名台籍人才入驻台商区,其中博士以上高水平台籍人才占比15%以上。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全区未发现返贫现象。深化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串点连线,全区创建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296个、完成试点示范建设项目20个、创建市级示范线2条,获批2个省级试点村、3个省级实绩突出村、1个市级整镇推进“五好乡镇”,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浮石营地获评2022年福建省帐篷露营地。各项荣誉纷呈而至。“亲清家园”智慧监督服务平台探索与实践项目以第一的名次荣获第三届“中国廉洁创新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创新举措获全省转发推广;人居环境考评连续七年蝉联全市第一。

    (二)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工业大盘稳中有进。全区27个工业大类中23个行业保持增长,超亿元企业在规上大盘的产值贡献率达94.8%,增长超30%以上规上企业占比达36.7%。日春实业等7家企业新增列入省级培育龙头企业,新增市级龙头企业同比增长45.4%,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坦帕电气等企业新增列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比增长28.6%,泉工机械等企业列入省级绿色工厂,实现省级绿色工厂“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增长60.7%。“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制度扎实推进,立亚新材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的“高超声速武器用超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攻克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6.84件,位列全市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八仙过海海洋王国乐园、郑和宝船酒店相继开业,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营收超2亿元;全区域发放“畅游八仙·乐享欧乐堡”文旅季活动消费券,线上发放“爱泉州·大乐购”消费券2万张,带动30万人次参与消费;宝龙城市综合体累计客流量超400万,实现营业额1.8亿。引入厦门盘扣公司对玉沙湾、月亮湾及龟沙湾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与业态建设,建成了“蛹”美术馆、“见水house”等业态。特色农业成片发展。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提前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储备粮增储任务,区级粮库获评全市储粮行业唯一的市级安全生产标准化标杆企业;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粮食播种任务,新增完成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引导土地流转,新增流转规模化土地670亩,旭日生物、杜鹃窝农业等2个基地成功申报泉台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稻香园、浅水湾等一批特色化城郊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加快形成规模,品牌效应渐显。委托区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集约化模式,成片运营6000亩零散农用地,效益渐显。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勇担与体量大、资源多的晋江、南安并肩的全市招商第一方阵重任,精准完善招商机制,运用“零地招商”盘活低效厂房24.3万平方米,引进旭虹光电等6个项目入驻,签约增资扩产项目50个,投资383.06亿元。滚动推进海峡雕艺产业园、科技创新谷等5个工业园区标准化“四个一批”项目建设,今年来已完成投资12.48亿元,建成厂房面积34.49万平方米,成功招引60余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达100%,形成产业集聚,为壮大工业大盘蓄势新动能,智能电网产业基地荣获全市新基建新经济考核第一方阵第二名。全年招商签约正式合同项目超150个,总投资额超1300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其中,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超20个,文旅项目11个、总投资256.7亿元,发展韧劲足、潜力大。

    (三)新城建设呈现新面貌。城市品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多规合一”,深化城市总体设计,开展战略新兴产业园和数字包装产业园标准化园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及全球顶尖的德国意厦国际设计集团联合体中标,接续实行全国首创的“帆影杯”城市展示面建设设计贡献奖,组织开展中海学府、建发和著、美的云玺台等项目参评,全方位推动空间拓展,改善城市面貌。全年预计完成房地产行业投资111.37亿元,同比增长18.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排名全市前列。城市设施更加完善。扎实推进21个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坚持交通功能提升和滨海观景功能并重设计理念,推动国道G228线分阶段提级改造,海湾大道(双山段)荣获省政府表彰“优胜项目”。积极开展“绿满泉城”行动,新增公园绿地8公顷,完成海湾大道10处口袋公园及10处立体绿化工程建设。安居工程有力推进。开展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回迁选房安置,涉及白沙片区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共1785户、总安置面积64.5万平方米。围绕不同片区的地域特点,在安置小区中试点建设13个邻里中心,实现集居家养老服务站、百姓书房、“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完善了安置小区配套服务。

    (四)城市治理达到新水平。疫情防线全力筑牢。创新防疫排查、流调、处置计时法和流程图,做到快找人、找准人、管住人,“全区上下一盘棋”,在泉州“0313”疫情歼灭战中,3月19日本土无病例,率先在全市涉疫县区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投入1200万元建设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并启用,新增日检测能力2万管,全区日检测能力达到3.2万管目标。安全底线坚决守住。按照“红、橙、黄、蓝”对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分级分类动态监管,严格督促企业落实“三张清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率达100%。全面完成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系统对接工作,共排查经营性自建房2180栋,全部核定无安全隐患房屋。强力推进“两个责任”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圆满完成省级餐饮服务“明厨亮灶”示范单位建设任务。深化平安建设,健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等“六联”工作机制,“岸海一体化融合治理模式”项目荣获全省改革创新大赛第二名,创全市历史最好成绩,矛盾纠纷化解率位居全省前列,反走私工作考评排名全市第一,全国反走私经验交流会在区召开。日常管理更加精细。建立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停车管理“序化”、市容市貌“净化”等“八化行动”,精准“点题治理”停车收费、占道经营、城市“牛皮癣”等影响市容市貌的“顽疾”。深化卫生乡镇创建工作,东园镇获评“福建省卫生乡镇”,东园镇锦峰村等9个行政村获评“福建省卫生村”。持续保持非立案拆除、立案查处的铁腕整治高压态势,全区“两违”零增长。以“普法+执法”增强辖区交通行业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查处、顶格处罚,超载等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9%。洛阳江—黄塘溪饮用水水源地功能水质达标率100%,清退养殖任务完成率100%。提前51天100%完成全市任务最重、总面积6291亩的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任务。顺利通过年度省级生态环保例行督察。

    (五)民生事业实现新突破。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由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领衔设计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泉州学校等总投资超30亿元的18个精品示范项目全面加快建设。在全市率先高标准、全覆盖完成中小学教室护眼节能灯光改造,位居全省领先水平;实现全区中小学运动场100%塑化。开办泉州五中台商区分校高中部、泉州台商区实验高级中学,泉州五中分校连续两年中考达A率等指标位居全市前15名。因地制宜出台《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实施方案》等政策,突出强化学校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末位淘汰制、绩效差异化以及校际流动等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业用工抓稳抓实。新增人力资源公司5家、劳务派遣公司9家。开展“春风行动”、赴省外招聘、直播带岗等系列活动,协助企业新招聘员工6833人。健全完善就近快速妥善化解劳资矛盾纠纷机制,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百家金牌组织。社会保障覆盖更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5%,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企业养老保险养老金实现“十七连增”,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养老金“七连增”,城居保基础养老金“十连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发放标准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实行由乡镇为主审批的“救急难”工作机制,获临时救助的群众3380人次。开展“五社联动”活动,帮扶困难群众近6万人次。率先在全市设立“士兵退役一件事”服务机制,获纳入全省试点,累计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740万元,审核办理优待证4220本,洛阳镇陈埭头村、百崎乡白奇村退役军人服务站获评全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五有”先进单位。医疗水平全面提升。乡贤名医工作室建设持续走在全市前列,孙维峰、谢渭芬等权威专家定期返乡坐诊、反哺家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名医治疗服务。大力推进一批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水平,总投资2.1亿元的区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中心主体建筑通过竣工验收。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11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2.69万针次,接种率均在95%以上,全区居民健康建档24.57万份,建档率97.1%。

    (六)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开展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重大改革工作,全市唯一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舒心便捷。全力打造“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的营商办事环境,健全政企合同“双兑现”等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创新推行惠企政策全链条数字化兑现机制,建成智慧投资导航,累计服务招商项目108个,总投资超1088亿元,实现“窗口数量减半、九成事项网办、掌办率超半成”。自身建设务实有效。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积极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坚决做到以政府的“苦日子”保障人民群众的“好日子”;重新修订了区管委会工作规则,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严格遵循行政决策程序,落实重大决策的公示听证、咨询论证等环节,全面推行专家咨询和法律顾问制度,使各项决策更贴实际、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全力推行大督查机制保障,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4件和政协提案9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同时,积极支持双拥、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等方面开展工作,民族宗教、档案、方志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迎前所未有之难,难中求稳、难中求进、难中求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协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还很多。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未能完成年度目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人才支撑不够等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少数干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新要求等,我们要集中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靶向治疗、务求成效、取信于民。

    二、2023年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一个重大里程碑,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台商区将持续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下功夫,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焦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全力以赴做好“六个更好统筹”,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继续围绕“打造两个主阵地,建设四个区”战略目标,紧抓环湾城市核心区发展,强化支撑体系谋划,将泉州高铁东站打造成为辐射全市的城市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坚持投资拉动、产业强区、创新引领、改革赋能,努力把台商区建设成为比拟于厦门岛的对外开放主平台、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创新创业新高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台商区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工业增加值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一揽子目标,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在年度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再进位。

    要实现区域的跨越发展的目标,必须聚力突出“台商投资”的立区本源,奋力建设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融合示范区“四个区”。改革试验区就是致力于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四块“国”字号招牌的政策叠加优势,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走在前列,通过优化机构职能、优化管理体制、优化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城市能级提升的制度环境,是“四个区”建设的根本。开放先行区就是瞄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开放招商增添高质量发展后劲,立足产业发展招项目、城市建设谋项目、民生生态争项目,定向招引更多强链建链补链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优质项目,推进增资扩产、提质强产;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领域通过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拓展空间,进一步激发对外经济活力,是“四个区”建设的关键。创新引领区就是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推动质量创新、效率创新、动力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率先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打造成科技创新集聚区,是“四个区”建设的抓手。融合示范区就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当先锋,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坚持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四个优先”,突出精心规划、精细管理、精致建设、精美呈现、精明增长,不断完善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做到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是“四个区”建设的重点。“四个区”建设是战略性系统工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们将坚持把握住逻辑性、科学性、整体性,突出规划引领和目标导向,切实做到以台商区之名、行台商区之实、建台商区之效,将台商区建设成生态美品味高国际化的环泉州湾城市核心区。

    三、突出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

    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着眼大局大势,注重落细落实,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坚持“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不断强优势、探新路、建标杆、优民生、聚人心,以高品质宜居新城建设,激活跨越发展的内生动能,打造两岸同胞干事创业的热土和生活的理想家园,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高品质建设环湾紧凑新城。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树牢“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集中力量、强势突破,坚持拥江向湾、一体推进、集聚发展,重点集聚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等领域高端资源,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努力打造环泉州湾城市新展示面。依托泉州湾沿线,西进加快海江片区品质提升,以“创智、生态、健康、宜居”为发展目标,打造洛阳江东部展示面。南移加快秀涂片区战略预留,勾勒环泉州湾入海口展示面,利用沿江、依湾优势,实现产业与城市共触、人居与景观互映的产城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的乘数效应,制定出台一系列“工改工”“工改商”的配套政策,为高质量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空间。紧扣住房需求是新区扩大内需最大动力的特性,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台商人住房问题,接续推行“帆影怀”城市展示面设计奖,支持建发、中海、美的等在建项目加大力度建设精品住宅,支持邻里中心、安商房项目探索建设人才公寓、长租公寓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施“智慧台商”工程,深化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构建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停车等五大智能体系。推进高铁新泉州东站建设,引导市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泉州东站设点,进一步加快环湾15分钟车程城市圈建设,将泉州高铁东站打造成为辐射全市的城市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区域内“聚城畅通”项目的沟通协调,按年度建设计划抓紧推进海山大道建设,继续跟进秀涂互通段建设,全力做好金屿、百崎跨江通道配合工作。

    全方位拓展对台合作交流。统筹推进全区对台工作,依托区台港澳办、机构改革设置的副处级台商台胞服务中心,精心策划推进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措施,全力引导台商台胞参与全区城市管理、文化创意、乡村振兴等社会各领域工作。持续推进规划建设台商产业社区、优才大厦、台湾人才公寓,打造台商时代广场等台湾商业特色业态,加快海峡雕艺文化产业园建设,引导台湾雕艺大师进驻,促进两岸雕艺产业及文化交流,推动形成雕艺文化产业集聚区,造浓相近的人文气息、生活氛围。支持华光学院与台湾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百崎乡白奇村作为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对台窗口作用,通过修缮白奇村台湾同胞招待所,创建对台交流服务平台,打造百崎“台胞之家”。发挥台胞群体人脉资源,优化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台青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平台作用,常态化举办“创客中国”海峡两岸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对台活动,不断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支持打造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区就业创业。

    深层次落实“同等待遇”政策。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服务体系,拓展“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服务功能,持续推进“随身可办、全民代办”的移动政务服务模式,力争涵盖台商台胞生活创业、用地保障、金融支持、财政扶持、技术和人才引进、台商子女就学、台胞就医优先、资质证照办理等方面,探索扩大职业资格互认范围,推荐台胞参评“台商区工匠”“台商区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努力探索更多对台优惠政策,坚持“非禁即享”,落实落细同等待遇和惠台利民政策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进台胞社会服务保障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提高,打造大陆对台政策洼地,以精准、便捷的服务,让台商台胞更有获得感。

    多渠道深化对外招商引资。致力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充分发挥“三个比较优势”,扎实开展“外资引进年”活动,高效落实“引外资、促发展”系列政策,强化外资企业的战略引领作用,深入研究与当前发展相适应的务实举措,强沟通、快引进,并对现有外资企业到资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强化进度跟踪、加大前期指导,确保推动嘉德利电子利润再投资纳统,儒鸿、上润康美、盛大、凹凸精密等招商项目早日落地到资。持续突出对台功能属性,积极融入两岸共同市场建设,适时启动入岛招商推介,提升对台经贸合作畅通。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对台招商”,依托精密机械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等载体,瞄准台湾健康生技、文旅文创、工业设计、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冷链物流等优势产业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引智,力争在引进台湾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规上台资企业占比10%以上,一大批重大台资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引导和支持台资企业强链补链和转型升级,支持台商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优质台资企业上市融资。

    大手笔实施幸福民生工程。将民生福祉的显著改善作为对台全方位超越的重要内容,推动以名优校为龙头学校的“小片区”管理,打造紧密型小片区教育共同体,计划投入6亿元,配套建设13所新改扩建校,启动泉州师院附属台商区中小学建设,完成首都师大附属泉州学校小学校区建设并正式招生,积极创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力争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按照“能快则快”原则,加快区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中心、张坂镇卫生院迁址重建等省、市、区重点项目整体进度,积极推进泉州市中医院、泉州市妇幼保健院与百崎乡卫生院、区妇幼保健院合作共建。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集聚和培育适应新区需要的人才队伍,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紧缺薄弱学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青山绿水生态样板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开展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进一步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工作,将洛阳镇、张坂镇纳入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新建区级垃圾分类宣教基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紧盯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民生安全领域,实行一月一专题整治,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市场主体“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频次,协调推进张坂仑前农贸市场提级改造和百崎乡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打造让群众放心的“菜篮子”工程。高标准实施好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科学谋划筛选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事事件件都抓在民生上、抓在老百姓的困难诉求上、抓在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上,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四、突出集聚集群,奋力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阵地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突出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为发力点,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

    接续发力,以更优路径做强主导产业。从区域功能定位出发,瞄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包装、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科学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布局优化、链条完整、生态闭环、集中集约集成”的理念,科学规划杏东片区、环百崎湖片区、环张坂片区、蓝色经济区等4个连片产业园区、总面积超58390亩,充分利用战略新兴产业园和数字包装产业园标准化园区城市设计方案成果,盘活土地资源、释放物理空间。强力推进提档升级,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企业上云上平台”等工程和产业链升级行动,深化细化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以及企业、项目、集群、问题和政策“五清单”,推动睿步智能装备、舒华商用道具、科兴宇电缆等40家企业尽快入库,确保天马全产业链集群项目、邻里中心项目落地建设一批,万安华科、东霖绿色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联合体。全力推动泰唯、美亚等22个纳入2023年省级重点的工业类项目早日落地、投产。实施创建品牌战略,强化商标培育和专利申请,提高企业申注意识,力争在商标注册和专利总量上有新突破,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全链条体系。

    创新赋能,以更高水平夯实强产支撑。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区位优势、人才平台,充分发挥与中科院装备制造研究所、高品医学检验实验室等高端研发平台和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等院校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的带动作用,引进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更多高科技领军、高层次创新、高水平管理、高技能实用的人才和团队。全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扩大生产,引进一批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一批国(境)外专家、领军人才,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创新平台、检测平台、公共平台。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区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省级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对接国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来区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技术经纪人、专利代理人,组建职业化“科技红娘”队伍。建立前沿科技成果追踪、对接机制,拓宽科创项目落地转化“源头支撑”。推动玖龙纸业、立亚新材等制造业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注重运用数控技术、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嘉泰鞋业、利澳纸业等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升级;重点抓好嘉德利扩建、金百利智能车间等省级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扩产能、增效益。全新建立制造资源协同管理平台,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力争新推广数字化生产线12条、推动12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节能减碳,推动绿色制造项目建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园区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制造项目,分批推进改造,努力挖掘存量节能空间,力争年均单位GDP能耗下降3.1%。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聚焦聚集,争取一批省市科技创新、“两化”融合、产业集群、专精特新、技术改造等惠企资金,顶格配套科技创新各项奖补政策,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0%以上。

    精耕细作,以更美特色塑造文旅风韵。以全市“文旅发展年”为新契机、新起点,树牢“全域旅游”理念,依托海岸线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启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力策划举办全区文旅产业经济发展大会,引进湖南卫视等实力较强的团队开展宣传推介,构建“月月有活动,四季有主题”的营销格局。通过串联月亮湾、玉沙湾、龟沙湾、海丝艺术公园、海丝生态公园等旅游景点,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现代化综合型沙滩岸线,推动八仙过海欧乐堡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探索打造“文旅+生态”“文旅+海洋”“文旅+研学”等旅游业态,提供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人群、个性化多层次需求的文旅产品,积极培育民宿、秀场、营地、展馆等一批网红IP,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支持策划实施一批整镇推进项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关注文化民俗旅游线路开发,全力推进龙苍侨居“番客楼”特色旅游村等旅游项目建设,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串点连线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线。争取对接落地广东新华文旅、生态设计小镇等一批优质文旅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05亿元,力争形成全域联动、交叉助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善谋善为,以更大力度释放政策活力。落实落细帮扶举措,将惠民、惠企政策作为引导集聚发展的基础保障,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等各类标准制修订,继续指导推动玖龙纸业、泉工股份等基础好的企业参评省、市质量奖,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为辖内困难企业协调转续贷等信贷问题。紧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有利契机,在提前批已策划申报16个项目、对接需求48亿元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项债券项目整合策划质量,聚焦专项债券支持重点领域,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策划储备契合专项债券支持的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和“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项目,以获得政策性资金支持缓解我区投资压力,保持投资持续增长。有序推动区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工作,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加快资产整合进度,压减企业管理层级。

    奋勇争先,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着力推进审批服务再提质再提效,策划开展“亲清家园”智慧监督服务平台运行两周年暨全区营商环境创新大会,举办机制体制创新大赛,力争打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监督服务样板。进一步发挥“亲清家园”智慧监督服务平台功能在政策云计算、免申享、助决策以及企业导航等方面的功能效用,推动更多的政企合同进入“双兑现”平台接受监督,以智慧监督让信息“开口说话”,实现精准画像,为治理提供靶向。加快开发政企直通车、产业链招商、微网格治理、区镇村用印、工程建设智能申报等新功能,以数字化赋能招商引资和基层治理。建立健全“项目谋划、项目招引、项目落地、项目达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以“一项目一专班”指定专人跟进项目服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及时对接项目需求,开展区域内“手拉手”帮扶、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增加订单。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作用,通过政企合力,统筹抓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推进和时序节奏,加强项目全过程服务水平,促进项目提质增效,确保全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达到“快、省、正”的目标。

    五、突出尽职尽责,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各位代表,党的二十大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把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党工委的决策部署作为行动指南,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奋力担当,善作善成。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折不扣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自觉锤炼过硬本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着力提升政府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过硬本领应对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

    牢记宗旨,为民利民。坚持一心为百姓、全力惠民生,完善政府工作清单制、项目化、销号式推进机制,优化绩效考核和督查督办,扎实推进“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和年度省、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节用裕民,努力保障发展和民生急需,切实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循法而行,知责负责。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动态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健全涉企收费、公共服务、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格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及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社情民意,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监委监察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

    严守底线,廉政勤政。严格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资金使用调度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审计监督,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紧盯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严防权力腐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踔厉奋发、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奋力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为加快建设环泉州湾核心区、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建成全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阵地而不懈奋斗。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