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13100-0300-2017-00008
- 备注/文号:泉台管〔2017〕14号
- 发布机构:区管委会
- 公文生成日期:2017-02-15
泉台管〔2017〕14号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泉州台商投资区体育事业“十三五” 规划、泉州
台商投资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惠南工业园区:
现将《泉州台商投资区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泉州台商投资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
2017年1月26日
泉州台商投资区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2017年1月
目 录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三)“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战略
(二)健全体育后备人才训练体系,增强综合实力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投入和服务,提升学生体质
(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体育消费
(五)推进体育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厚植发展优势
四、实施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体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四)加强监管与评估保障
泉州台商投资区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体育发展与落实供给侧改革、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省市有关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决策部署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泉州台商投资区“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以明确新时期各项体育发展与改革任务,推动体育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泉台经济对接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示范区独特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6-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
1.全民健身快速兴起
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普遍增强,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日趋完善,体育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6.8万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率达87%,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达20%。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力度大、设施不断完善,建有各类体育场地472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3平方米。建成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2个,全民健身站点3个,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升。2012年启动“全民健身日”活动,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活动项目16个、举办比赛30余场,参加人数达15000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2.竞技体育初露锋芒
自台商投资区少体校获批设立以来,坚持以田径为发展重点,成功向市少体校、体工队输送了11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积极组队参加市级以上竞技体育比赛,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我区选手代表泉州市参赛,获得1.5枚金牌和1枚铜牌;2015年首次组团参加市第十届运动会,280多名运动员参加柔道、跆拳道、足球、帆船、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10个项目比赛,获得9枚金牌、11枚银牌、17枚铜牌,总分558.5分,超过泉港区和洛江区,圆满完成赛前既定目标,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名运动员被评为优秀运动员。在2014年和2015年泉州市少儿田径锦标赛中,共获得11枚金牌、23枚银牌、1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名列12个参赛的县(市、区)代表队前茅。2015年,8名运动员代表市参加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1枚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
3.体育产业多元拓展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制造业稳步发展,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其中,2014年台商区体育产业总产出达3.27亿元,占GDP 2.5%。体育制造业 3.2亿元,体育健身休闲业 400万元,体育培训业 100 万元,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经营) 200 万元; 2015年,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家,产值32.96亿元,从业人员5781人。2011-2015年,体育彩票销售 1.1亿元,其中体育彩票公益金3300万元。体育消费明显增加,产业体系日趋健全,与旅游、文化、互联网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
4.青少年体育有序开展
新区体教一体的运作模式,推动学校体育有序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取得较好成效,每天锻炼1小时正在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建有省级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学校体育场地塑化率达72%,百崎民族中学建成国家级标准运动场地。校园足球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拥有2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4所省级足球特色学校,举办了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
5.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主要领导对体育工作多次作出批示,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运动,成为推动“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热情日益高涨,体育在拉动发展、惠及民生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台商投资区体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加强,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需深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建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与有效供给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体配置不足、档次不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然偏低,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突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与社会共享机制不完善,体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有待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不健全、发展不规范、作用不明显,至今未设立区级体育总会;全民健身指导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有待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度不高、发展不平衡。三是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后备人才培养缺乏专业和专职的教练员队伍、缺乏规范的运动训练场馆、缺乏训练资金、缺乏参加省级及以上大赛的经验、缺乏后备人才等“五缺”问题凸显;业余训练方式较为粗放,训练成才率低,训练水平亟待提高,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需深度改革与创新。四是体育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完善。体育用品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品牌竞争力不强;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低,体育竞赛表演业空白,群众体育消费意识较弱,体育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市场配置相关资源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机遇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为体育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是中央、省、市相继出台颁布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等相关法规文件及政策,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将在我区打造成两岸合作先行区、创新转型示范区、科学发展先导区、滨水宜居生态城发展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二是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关法规文件及政策的出台和颁布,从国家层面强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体育事业中的责任,将使各项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日益完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将成为各级政府己任,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三是随着我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人们内在要求,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体育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推动体育融合生活,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以此同时,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为体育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引擎,“泉州制造2025”、“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等,将激发我区体育事业发展新活力。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充分利用我区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台商、推动台商区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台商区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凝聚力量,乘势而上,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我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夯实基础,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促进发展”的总要求,以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为抓手,以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培育体育后备人才为切入点,以合理布局体育产业空间、发展新动力、促进体育消费为举措。为打造“创新、开放、智造、宜居、幸福” 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泉台经济对接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
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身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问题,做到体育发展为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探索新时期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工作新特点新规律,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体育发展活力,促进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生活化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融合发展
坚持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坚持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坚持区域、城乡体育整体发展,构建“大体育”的战略格局,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开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事业发展机制。推进体育与健康、文化、科技、旅游、教育、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开放的体育发展格局,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交流等领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取得新的突破,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围更为浓厚,公共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体育社会组织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建成城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9万人,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每年举办10场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1个以上市级以上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年财政人均全民健身事业经费6元以上,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达,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民体育消费达到2.5亿元。率先在全市建成特色鲜明、功能明确、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打造以田径、跆拳道、击剑为主的优势项目,力争参加市运会总体成绩上新台阶。建立专业专职的教练员人才队伍,建成比较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体系,业余训练场馆条件明显改善,业余训练水平明显提升,向省市一级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有一定的增加。
——体育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布局更为合理,重点推进体育制造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体育市场逐步规范、成熟。打造1-2家体育上市公司,创建1-2个省、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青少年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每年固定时间举办全区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健全校园体育竞赛体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2%以上。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建立班级、年级、校级、区级四级,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到2020年,建成10所省级以上足球特色学校。
——体育文化推广交流进一步扩大。大力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推进体育文化交流,办好5-6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每年承办1-2项两岸体育交流赛事(活动)。
表1 2020年泉州台商投资区体育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标准 指标属性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9万人 预期性
2 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 90%以上 预期性
3 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 92%以上 预期性
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0平方米 预期性
5 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站点数量 5个以上 约束性
6 每个全民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2个以上 约束性
7 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 100% 约束性
8 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 100% 约束性
9 足球特色学校 10所以上 预期性
10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50场 预期性
11 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1个以上 预期性
12 省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 1个 预期性
13 年财政人均全民健身事业经费 6元 约束性
14 全民体育消费总额 2.5亿元 预期性
15 体育产业总规模 5亿元 预期性
16 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 2个 预期性
17 体育企业上市 1-2家 预期性
18 两岸体育交流 年1-2次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做强群众体育,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1.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
结合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全区体育场地,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322”工程,建成城区“15分钟”健身圈。继续将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列入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和覆盖延伸,实施有条件的村级水泥场地设施的塑胶化,室外场地室内化(灯光、看台、顶棚)。积极推进景区、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自行车绿道、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形成与绿道网、慢行系统等相互串联的健身网络。加强工业园区的健身场馆建设,构建与工业园区级别规模相匹配的职工健身场馆和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需纳入当地建筑方案规划审查,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推进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开展学校体育设施分隔工程,新建校区建有运动场,全部楼房的一楼6米挑空建设风雨跑道。重点推进白沙片区综合体育中心的建设、海丝文化艺术公园配套建设体育健身文化以及月亮湾水上摩托艇基地的建设。
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建设管理大型公共体育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公共体育设施,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力度,完善配套补助政策,公共体育设施维修维护、管理资金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依法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运营。
专栏1:公共体育设施建设“322”工程
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322”工程。即区一级建有一个体育公园、一个体育综合体育中心、一个城市健身步道;镇一级建有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全民健身中心、一个游泳池;社区(行政村)一级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一片室外的小运动广场。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的目标。
2.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成立区级体育总会,充分发挥体育总会枢纽型作用,提升体育总会作为枢纽性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带动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规范行业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自生能力、自转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建设,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站点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站点5个以上。推进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发展,依据省体育社会体育组织星级评估标准,实施体育社会组织星级评估,对获评一定星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精准培育,创造条件为获评星级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办公场所、运营贴补、业务指导等支持,并优先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及购买服务的政策,培育社团和协会自生能力、自转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3.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水平
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组织开展科学健身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健身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举办各种科学健身培训班和科学健身指导咨询,提高公众科学健身常识、素养和能力,提升科学健身效果。探索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网络化、信息化,加快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构建“智慧型”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发展壮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岗位津贴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家庭、进社区、进楼宇、进企业、进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服务。
专栏2: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工程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与地方高校体育学院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利用高校资源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增加参训人员数量,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全民健身体育指导人才规模。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名,到202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360名。以全民健身站点骨干为抓手,每个全民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2名以上。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继续深化球类、健身走(跑)、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充分利用台商区蓝色经济带的地理优势,不断提升“环百崎湖”健步走活动以及“舒华杯”环海丝艺术公园健康跑活动的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沿江沿海环湖路跑、骑行等特色品牌活动,力争引进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项目,努力形成一批能够常年开展、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将城乡居民的健身需求作为民生需求,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通过片区联动、区域联动、全民健身展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形式,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广场体育、楼宇体育、园区体育、少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推动开展“一乡镇一品”、“一村一特”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建立有效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统筹推进农民、职工、妇女、老年人等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栏3: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培育计划
利用台商区沿海沿湖沿江的自然地理优势、推动周边乡镇、农村大力开展生态项目和海洋项目为主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以百崎回族乡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依托,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至2020年打造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1-2项,区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2-3项。
(二)健全体育后备人才训练体系,增强综合实力。
1.加快区少体校全面发展
配齐配强区少体校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购置配齐相应的体育器材,改善业余训练的配套设施。坚持体教一体化,探索实行“政府引导、学校主体、多方合作、灵活管理”的现代管理新模式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推进体育传统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不断夯实竞技体育备训基础。
2.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整合本地潜在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田径、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优势项目,培育篮球、足球等潜优势项目。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区外优势项目入驻,带动竞技体育水平的整体上升。积极争取市级体育专项训练基地设立在我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有特色互为补充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发挥体育竞赛杠杆作用,以赛促训,积累参赛经验做好第十一届市运会周期备战工作,及早谋划训练方案,努力提升竞技水平。
3.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竞技体育中心任务,科学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计划,完善竞技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立足本区培养,引进区外优秀体育人才,建立运动员选拔档案信息库,并落实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户籍、学籍、住房和福利待遇。通过多种渠道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努力向各级各类运动学校和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4.完善竞技体育激励机制
根据竞技体育的特点,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承担市运会重大任务的优秀教练员在备战期间实行训练补贴和优绩奖励政策。完善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办法,对培养输送体育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充分发挥竞赛的功能,改革和完善竞赛制度,积极举办有利于出人才、出成绩的重大赛事,特别是要办好全区运动会和各项青少年体育比赛,充分调动积极性,举全区之力,促进人才培养,提高运动成绩,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在全市的竞争实力。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投入和服务,提升学生体质
1.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发展
以阳光体育活动为抓手,切实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定期组织开展综合和单项青少年体育活动,充实青少年课外体育生活,学校可根据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远足、野营和举办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坚持体教一体发展,科学安排全年青少年体育赛事,以市运会为龙头,以各项目年度锦标赛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为主体,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发挥“一校一品”体育项目格局优势,推动各运动项目在学校中开展,形成层层选拔、逐级输送、覆盖范围广、竞技水平高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坚持办好每年一届的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力争每年联办一次中小学校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类等比赛,为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健全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通过购买校方责任保险、鼓励家长或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2.大力发展校园足球
将校园足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循序渐进、普及知识、培养兴趣、健康快乐”的要求,深入开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学校建设,逐步扩大校园足球规模,不断提高校园足球发展水平,为我区全面实施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我区校园足球运动水平奠定基础。到2020年,校园足球活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课程基本普及,校园足球设施逐步齐全,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深厚,校园足球竞技成效明显,达到以球育德、以球健体、以球促智的目的,并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专栏4:校园足球发展行动计划
积极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以及《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加强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建设。到2020年,建设10所省级以上足球特色学校,建成班、年段、校级、校际、区级“五级”校园足球联赛,鼓励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冠名或赞助足球特色学校运动队及赛事。
(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体育消费。
1.做深做专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承接台湾体育用品业转移,推动技术革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重点扶持和推动舒华体育、洲克泳装、铁鹰球鞋等体育龙头企业发展,让专业更专、优势更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多元化战略,支持体育智能制造和发展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促进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打造自主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配套和跟进发展,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栏5:体育用品制造业推进工程
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体育用品和健身器材制造企业,打造1-2家体育上市公司,创建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重点推进舒华体育、洲克泳装等体育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争取台湾捷安特自行车生产制造项目落地台商区。
2.打造体育旅游新业态,构建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台商区特有的区位优势、自然人文环境便利,以及“依山、面海、环湖、沿江 ”的资源特点,构建以百崎民族乡为代表的“百崎水上运动展示带”,张坂镇为代表的“最美海岸线滨海体育休闲展示带”,东园镇为代表的“海丝体育文化综合展示区”的 “一心、两带、三区”的体育旅游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运动休闲、运动体验、民间民俗体育等旅游项目,到2020年,创建1-2个省级体育旅游休闲示范基地,引领体育旅游新潮流。
专栏6: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工程
围绕百崎湖,合理规划布局台商区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产业布局。
一心:以水域面积达8000亩的号称泉州“城市之眼”百崎湖为核心,环湖涉及百崎乡、东园镇、洛阳镇,以生态旅游加水上运动项目为拳头产品,开展诸如“龙舟”、“水上摩托艇”、“帆船帆板”、“环湖自行车”、“环湖慢跑”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活动,构建环百崎湖体育旅游生态文化圏。
两带:指贯穿沿海大通道,洛阳-百崎-张坂一线的23.6公里滨海体育休闲带以及依托北部山体丘陵的山体户外休闲带。滨海体育休闲带主打海洋牌,包括“世贸蓝色海湾海上世界”、“ 月亮湾滨海浴场”、“泉州游艇俱乐部”、“ 泉州湾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等项目;山体户外休闲带则主要包括围绕山体丘陵的环山运动、骑行慢游等等。
三区:包括百崎水上运动展示区,开展水上摩托、帆船帆板、皮划艇、龙舟等项目;张坂最美海岸线滨海体育休闲展示区,开展自行车、路跑、马拉松、游艇、帆船帆板、沙滩排球/网球/足球等项目;东园海丝体育文化综合展示区,开展体育文化、体育会展、民族体育、极限运动等项目。
专栏7:体育旅游推进工程
依托台商投资区与相关旅游有限公司开展的首个大型旅游项目,推动台商投资区乃至泉州体育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融合极地海洋世界、海上游乐、欧乐堡梦幻世界等项目,凭借台商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台商投资区体育旅游迅速发展,促进体育消费跌迭代升级。
3.扶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促进体育消费
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拓展体育健身休闲的方式和途径,培育体育健身休闲产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球类、健步走(跑)、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基础浓厚的运动项目。建设张坂沿海岸线徒步骑行服务驿站、汽车露营营地,开展自行车慢骑、酷跑等户外运动,以及帆船、冲浪等海上运动项目,发展休闲体育、海洋体育。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兴办体育健身休闲实体和各类体育培训机构,重点支持具有1-2家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健身俱乐部,培育3-5家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效益的体育培训机构,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4.培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发展赛事经济
积极探索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建立体育赛事评估机制,精心选择和引进若干适合我区举办的、有较大市场前景的体育赛事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体育赛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的办赛机制,在继续办好 “环百崎湖”健步走活动以及“舒华杯”环海丝艺术公园健康跑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1-2项特色自主品牌赛事。注重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的培育和打造,积极开展民众喜爱、参与度高的篮球、足球、广场舞等项目行业联赛、村镇联赛,打造传统节庆特色活动品牌。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快速发展,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全方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专栏8:体育竞赛表演业推进工程
充分利用台商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依山、面海、环湖、沿江 ”的资源特点,在继续办好“环百崎湖健步走”、“环百崎湖健步跑”、“海峡两岸自行车嘉年华”的同时,积极培育1-2项两岸特色自主品牌赛事,如“海丝沿岸国家国际自行车邀请赛”、 “最美海岸线(崇武至秀涂)两岸自行车邀请赛”;利用百崎民族乡文化优势,发展1-2两项民族传统品牌赛事,如“百崎陀螺邀请赛”等。
(五)推进体育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厚植发展优势
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大力挖掘区域体育文化内涵,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独特价值和作用,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大力挖掘台商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台商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活动。依托台商开发区独特区位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展体育智库、社团、项目、人才等国内外交流渠道。加强与台湾地区体育交流与合作,大力拓展民间和企业体育交流领域,探索体育文化和体育对外宣传交流新途径,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体育对外交流新格局。到2020年,办好5-6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每年承办1-2项两岸体育交流赛事(活动)。
四、实施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区党工委、管委会要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领导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确保体育事业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实施。要把体育作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推进、考核与落实,使全民共享体育发展的红利。区管委会负责制定本地区体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解决体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任务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教育文体旅游局要加强与环境与国土资源、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科技经济发展、投资促进、民生保障、财政税务等部门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大体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统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体
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律文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政策执行力度的检查。加强对扰乱体育经营市场、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等违法行为的处理,依法保障体育事业主办者、参与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各方的合法利益。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各业态相关从业者与执法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体的自觉性,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要加大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体育事业经费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保证每年体育彩票公益金按照规定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建立体育事业多渠道投入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机构、个人对体育事业的资助捐赠,落实现有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相关政策。
(四)加强监管与评估保障
区管委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对发展指标进行逐年逐项分解,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督促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泉州台商投资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2017年1月
目 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厚植体育文化,提升健康发展理念
(二)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夯实发展基础
(三)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激发发展活力。
(四)构建全民健身多元活动体系,打造品牌赛事活动
(五)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促进均等化发展
(六)加强全民健身指导,提升服务水平
(七)推动全民健身多元融合,促进体育消费
(八)推进全民健身交流合作,促进开放发展
三、重点工程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工程
(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543”工程
(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建设工程
(四)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建设工程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
(二)加大财政投入,拓展多元资金
(三)建立全民健身评价和激励机制
泉州台商投资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十二五”期间,泉州台商投资区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国发[2016]37号)、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闽政〔2016〕号)、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泉政〔2016〕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推进我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组织实施,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落脚点,以丰富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为突破口,以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等“四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台商投资区打造“创新、开放、智造、宜居、幸福” 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泉台经济对接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加强,健身氛围更加浓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元功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市建成特色鲜明、功能明确、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使全民健身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蔚然成风,全民健康素质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3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9万。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在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达到92%以上。
——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区级建成中型全民健身中心,70%乡镇(街道)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新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公园、广场、绿地等按照标准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建成城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
——体育社会组织更加健全。全区建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行业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50%乡镇(街道)成立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体育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站点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站点5个以上,每个站点配备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60人以上,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蓬勃发展。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大联赛、老年人体育节、农民职工业余联赛等,年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到10场以上。打造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至少1项以上,区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达2-3个以上。
——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经费投入加大,群众体育年人均事业经费达到6元以上。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达,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民体育消费达到2.5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厚植体育文化,提升健康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各类媒介,开辟宣传专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与方法,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将体育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来抓,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科学健身素养,营造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以举办赛事活动为抓手,发挥区域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资源优势,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广泛组织开展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体育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弘扬健康理念。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把闽南“爱拼敢赢”的精神与体育文化中拼搏向上的特质加以融通,让体育文化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台商投资区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独特价值和作用。
(二)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夯实发展基础
结合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全区体育场地设施。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543”工程,建成城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的目标。继续将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列入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和覆盖延伸,实施有条件的村级水泥场地设施的塑胶化,室外场地室内化(灯光、看台、顶棚)。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
积极推进景区、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自行车绿道、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形成与绿道网、慢行系统等相互串联的健身网络。加强工业园区的健身场馆建设,构建与工业园区级别规模相匹配的职工健身场馆和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需纳入当地建筑方案规划审查,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推进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开展学校体育设施分隔工程,新建校区建有运动场,全部楼房的一楼6米挑空建设风雨跑道或健身设施。重点推进白沙片区综合体育中心的建设、海丝文化艺术公园配套建设体育健身文化设施以及月亮湾水上摩托艇基地的建设。
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力度,完善配套补助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公益性开放的民建民营体育场馆给予奖励。依法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运营。
(三)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激发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与台商区全民健身发展相适应的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区一级健全区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推进建立乡镇(街道)“1+4”发展模式。“1”即1个体育总会;“4”即1个老年人体育协会,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注重培育网络、社区、草根等非正式体育社会组织的成长、转化,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群众广泛参与的单项和综合性体育社会组织,着力培养立足基层、服务百姓的项目型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公益类、服务类、互助类体育组织,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建设,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站点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站点5个以上。
推进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发展,依据省体育社会体育组织星级评估标准,实施第三方体育社会组织星级评估制度,对获评一定星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精准培育,创造条件为获评星级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办公场所、运营贴补、业务指导等支持,并优先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及购买服务的政策。建立体育社会组织信息信用平台,着力规范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行为,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四)构建全民健身多元活动体系,打造品牌赛事活动
以小型多样、深入基层、贴近百姓为原则,继续深化球类、健身走(跑)、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广场体育、楼宇体育、园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民间民俗体育等,推动开展“一乡镇一品”、“一村一特”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立足全民健身日、体育节、闽南特色节日、节假日等时间点组织开展示范性、引导性强的全民健身大型主题赛事活动。
充分利用台商区蓝色经济带的地理优势,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和作用,不断提升“环百崎湖”健步走活动以及“舒华杯”环海丝艺术公园健康跑活动的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沿江沿海环湖路跑、骑行等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培育帆船、帆板、冲浪、赛艇等具有引领消费特征的水上运动项目,深入挖掘和开展百崎畲族少数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积极创新民族体育品牌活动。创新赛事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找准专业和业余赛事结合点,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积极营造多方协力、多元办赛、多层次互动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加快发展形势多样社会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的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
(五)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促进均等化发展
以新区大开发大建设为契机,推进全民健身全区域、全人群的均衡发展。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为抓手,建立以农民体协为纽带、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组建农村居民健身团队,大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评选“农村体育健身示范区”,促进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发挥“一校一品”体育项目格局优势,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进一步创新和丰富课余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培养学生专项兴趣和技能。健全校园体育竞赛体制,推进青少年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联赛发展,办好一年一度台商区学校运动会。落实《泉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行动计划(2016-2050年)》,加强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园区知名企业赞助足球特色学校赛事和公益项目。
加大老年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发挥全民健身在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面的独特价值。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广场舞、太极、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健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老年人体育组织,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协会评比和体育健身比赛。加强对老年人活动中心体育设施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加强对老年人体质监测,并结合体质健康水平,提供运动处方,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以创建健身康乐家园为抓手,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老年人健身与养老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加大对残疾人体育扶持和支持,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助残工程”,积极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改善无障碍条件。广泛开展职工、妇女、幼儿体育,积极推进常住地公共体育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挖掘、整理、继承、推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成立百崎畲族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
(六)加强全民健身指导,提升服务水平
建成区级体质监测中心、区级市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大力推进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对民间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积极招募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进一步加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发展壮大指导员队伍,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岗位津贴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家庭、进社区、进楼宇、进企业、进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服务。着力培养立足基层、服务百姓的公益性项目型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和扶持具备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和俱乐部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技能培训基地。
(七)推动全民健身多元融合,促进体育消费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发展的新常态,发挥全民健身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等体育产业门类规模,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台商区特有的区位优势、自然人文环境便利,以及“依山、面海、环湖、沿江 ”的资源特点,构建以百崎民族乡为代表的“百崎水上运动展示带”,张坂镇为代表的“最美海岸线滨海体育休闲展示带”,东园镇为代表的“海丝体育文化综合展示区”的 “一心、两带、三区”的体育旅游业空间布局,促进“体旅”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健身APP 、智能健身硬件等产品,推动互联网和智能科技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促进“体科”融合。推广“运动处方”、慢性病运动干预、健身咨询和调理服务,促进“体医”融合。
(八)推进全民健身交流合作,促进开放发展
依托台商区独特的两岸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展体育智库、社团、项目、人才等国内外交流渠道。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探索体育文化和体育对外宣传交流新途径,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体育对外交流新格局。大力挖掘台商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台商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活动。加强与台湾地区体育交流与合作,大力拓展民间和企业体育交流领域,探索体育文化和体育对外宣传交流新途径,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体育对外交流新格局。到2020年,办好5-6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每年承办1-2项两岸体育交流赛事(活动)。
三、重点工程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工程
根据福建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依据泉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和评审办法,结合台商区实际情况,制定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园区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建立以区党工委为领导、区管委会为主导,统筹财政、环境与国土资源、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科技经济发展、投资促进、民生保障、教育文体旅游局等部门协同,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明确目标,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努力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台商投资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特色鲜明、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
(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543”工程
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543”工程。区一级建有一个体育综合体育中心或中型以上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一个游泳馆(池)、一个10公里以上城市健身步道或登山步道;镇一级建有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全民健身中心、一个健身广场、一个游泳池、一条健身步道或登山步道;社区(行政村)一级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或一个风雨球场、一片室外的小运动广场或一片健身广场,一个8件以上器材的健身路径。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工程,分批实现篮球场地面层、灯光、看台、加蓬等改造升级。建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维护、维修和更新制度,对已建成的全民健身路径进行登记排查,已达到8年使用年限的全面更新,损坏的及时维护与更换。
(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建设工程
根据《泉州市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一乡一品牌”、“一街(镇)一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建设,鼓励各乡镇、各企业、学校、街道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竞赛、月月有亮点、季季有交流”的生动局面,激发广大台商区参与体育的热情。充分利用台商区沿海沿湖沿江的自然地理优势、推动周边乡镇、农村大力开展生态项目和海洋项目为主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以办好“环湖自行车”、“环湖路跑”精品赛事为抓手,以百崎回族乡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依托,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至2020年打造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1-2项,区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2-3项。
(四)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建设工程
以阳光体育活动为抓手,切实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逐步形成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有条件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远足、野营和举办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活动,学校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要提供优惠政策。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班级、年级和校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性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定期举办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类等各类单项联赛。以市运会为龙头,以各项目年度锦标赛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为主体,科学有序安排全年青少年业余训练和竞赛。加强体育传统学校、校园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强化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健全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编制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完善校方责任险,通过购买校方责任保险,鼓励家长或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为依法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要把全民健身作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民生实事进行推进和考核,要把全民健身与地方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区管委会要建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联席会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任务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公共体育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建设。环境与国土资源、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相关部门要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科技经济发展、投资促进、民生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支持力度。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拓展多元资金
区管委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体育彩票公益金70%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区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体育场地空间布局的建设、场地设施的维修维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隔离及管理、民营民建体育场馆奖励等。整合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捐赠,吸引市场资本进入全民健身行业,对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应缴纳税额中扣除,并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制度。
(三)建立全民健身评价和激励机制
把全民健身评价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的内容和测评体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成效评估考核机制,对重点建设任务和建设工程进行检查监督,对在全民健身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教育文体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成效进行检查指导,并配合省市体育部门开展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成效的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在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提交给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体育行政部门。
抄送:泉州市体育局。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办公室 2017年1月26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