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2021年工作报告
时间:2021-01-15 11:52 浏览量: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2021年工作报告

 

2021112日惠安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各位代表:

    根据安排,现将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工作报告提交会议。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台商区建区十周年,一年来,台商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最重大政治任务,把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作为事关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重要工作来抓,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0.29亿元、比增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2亿元、比增9.2%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等3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聚力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展现新气象。全区未出现疑似、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病例,短时间内实现项目企业100%复工复产。众志成城共同战疫。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成立全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教育工作者、五级网格员等全员一线、日夜奋战,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累计摸排湖北(武汉)、北京等国内疫情重点地区返区人员5900多人,摸排境外返区人员1100多人,完成核酸检测13.84万人次,进口冷链食品、进口产品检测1.59万份,重点地区入(返)区人员、发热门诊患者、住院病人及陪护人员实现“日检日清”。着力构建“凝侨心·聚侨力”双向服务机制,发动海外及港澳台社团、重点侨领、乡贤筹集善款物资支援家乡,筹集防疫资金89.83万元、口罩14.4万个;在境外疫情严重期间,组织向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等6家同乡社团捐赠口罩17.9万个。严防死守筑牢防线。坚持“预防为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伊始就对全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区、镇、村三道联动防线,全区干部职工、五级网格员包干63897户群众,依托大数据网络和入户摸排手段实施网格化、差异化管控,实现农贸市场、出租房、“五小”个体经营户、冷链物流、快递等重点行业及从业人员应管尽管、应检尽检、应消尽消。针对海岸线长、管控难度大的区域特点,在全区38.5公里海岸线确定10个重点部位、24个海上防控点,设立10个机动巡查组、2个观察哨24小时交叉巡逻,安装189盏大功率的警示灯、探照灯360度辐射1000米以内海域,设立偷渡线索举报万元重奖制度,为623艘三无船舶编刷识别号牌、与995艘船舶业主签订责任状。指派专人每日对1233名持证滞留境外人员进行联系跟踪,实时共享微信位置。统筹推进全面复苏。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20+2”条措施,全区53名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206家重点企业、50个重点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渡过难关。组织15家企业开展32批次“点对点”包车服务,接回员工835名,发放包车交通补贴26.09万元,通过“金服云”平台帮助企业对接落地贷款1.22亿元。全区180家规上、874家规下工业企业短时间内全部复工复产。制定开学准备工作评估导则,推进“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错峰引导全区115所中小学、幼儿园共3.8万名师生员工分6批安全有序返校复学。

(二)聚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取得新成效。开展地毯式、无死角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各领域排查各类隐患82108处(包含房屋安全),发现隐患14965处,已整改14139处,整改率达94.5%,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率达到100%全员发动不留遗力。第一时间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区、镇两级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指挥部和房屋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矿企业和危险化学品、自然灾害、小作坊小加工厂等6个专项整治组,制定重点监管企业及重大安全隐患点分布图,实施“挂图作战”。建立62家建筑企业挂钩78个行政村制度,抽调企业11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14个技术服务组和1个技术专家组,发动区内8家施工总承包一级及以上企业、2家具有可靠性鉴定资质的检测企业,分别挂钩乡镇及行业主管部门,为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创新“乡镇+部门”矩阵式立体排查模式。各乡镇落实属地责任,广泛发动网格员、群众、住户,通过网格划分责任区,以“清村、扫楼、巡厂”全覆盖方式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一户一企一档建立排查表。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利用“无人机”“工程相机”APP分片区进行拉网排查,排查结果录入市大数据系统并实时跟踪。坚持一房一策,分类管理,排查全区房屋7万栋,重点整治三大类隐患房屋626栋。完成洛阳镇卫生院路段、张坂石子场等13处重点路段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完成286家人员密集场所、10230人以上群租房、1721家厂房仓库、4402家九小场所、353家“三合一”场所隐患整治以及东园镇旧街区域性隐患整治验收、528家自建房加工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全区29个住宅小区、9个无物业住宅小区、286家人员密集场所完成消防车通道划线和障碍清理工作。全力整改不留后患。按照“整改不到位绝不放过”的要求,坚持分类分步分期分片整改化解,逐一销号清零,对于属重大隐患的严格按照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时限要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防范措施。聚焦宣传发动、摸底排查、整改整治、全面验收、保障机制、监督执纪问责“6个重点”,紧盯主体责任、属地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4个责任”,建立一周一督查、一督一反馈、半月一报告、一事一追责、一案一倒查“5个一”监督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开展乡镇安全生产“1+X”全交叉专项督导,移交边督边改问题74个,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三)加速动能转换,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工业增产增效、第三产业提质扩量、新经济抢滩布局、项目攻坚202012个攻坚战役行动,推动一二三产同步增产增效。农业农村基础夯实。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7万亩,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级惠农政策资金293万元;新建各类设施大棚195亩,落实各级补助资金330万元。完成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深入开展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保障生猪及其产品供应稳定。区级粮库在全市率先推广充氮气调绿色新技术,提高储粮品质,自储区级储备粮1.2万吨,代储1.26万吨,储量创历史新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户为单位完成全区股权证书发放。探索建立“三资”管理新模式,在洛阳镇屿头村试点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完成2018-2019年度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清查资产总额92470.45万元。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创新建立“亲清家园”智慧掌上平台,在全省创新推行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服务模式,申报材料从623份精简为340份,申请表从线下149张集成1张电子申请表,实现从申报到兑现时长不超3个工作日,奖补资金直达企业账户。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奖补、技改专项经费等扶持资金5713万元。盖迪恩医疗科技入选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嘉德利等3家企业列入省税收重点物资保障企业名单,金百利等12家企业列入省级“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制造业重点扶持名单,玖龙纸业、德普乐等11家企业列入省、市龙头企业名单。创新驱动活力增强。常态化举办“创客中国”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大赛、海峡两岸雕艺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67件、排名全市第2位。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家,新增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入库培育企业8家、瞪羚企业8家。丰阳模具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华南重工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力达机电获得省专利奖三等奖,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考核评价中排名全市第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新创办泉州市九九国际旅行社、台商区云游旅行社。举办首届“全闽乐购”台商区购物节活动。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台商区电商园直播基地建设。与石狮东南亚集散中心签订展示馆协议并设立台商区展示馆。培育4个中国淘宝镇、13个中国淘宝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国淘宝镇区域全覆盖。中投贸易、鸿景汽车、八仙过海旅游、汉华东盛文化旅游等5家企业列入省级“百千”增产增效服务业企业,中南再生资源、华光文博园旅游、海上世界旅游等26家企业列入市级“百千”增产增效服务业企业。洛阳古街“三留一活”文化复兴工程持续推进。八仙过海欢乐水世界79日正式开园,首个商业综合体宝龙广场1219日正式营业。

(四)强化统筹调度,项目攻坚跑出新速度。实施大片区作战,创新重点项目联合攻坚、村级成建制拆迁等机制措施,强力突破征拆滞后、前期缓慢、违法阻工等制约项目建设的“中梗阻”。重点项目全速推进。120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2亿元,海湾大道建设工程、白沙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二期)、新材料科技项目、八仙过海生态旅游项目等18个省市重点在建项目(考核类)累计完成投资120.04亿元。“五个一批”项目方面,新增谋划维龙科技等55个项目,总投资409.57亿元;开工中重智慧产业园等15个项目,总投资238.14亿元。13个列入市级征迁攻坚的项目完成土地征用1948.87亩、房屋征迁38.52万平米、坟墓迁移6484座,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5.6%126.68%272.44%。区级征迁项目完成土地征用4389.99亩、房屋征迁111.44万平米、坟墓迁移12753座。制定《新基建新经济比拼方案》,加快实施时空产业、人机交互产业、智能电网电器产业等3个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要素保障高效落实。全年用地报批获得省政府批复11个批次,面积1970亩,成功出让项目用地33宗、面积2244亩,划拨宗地39宗、面积1299亩,重点保障了白沙棚改、中信重工、中重智慧产业园、科龙山旅游、百崎22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用地需求。完成收储存量建设用地20宗、面积386亩。完成处置批而未供(2009-2017年)土地面积1125亩。完成海山大道、海湾大道二期、东西大道延伸段等10个项目林地报批,涉及林地面积417亩。海岸线修测成果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核,将沿海大通道内侧及七一垦区调整为陆域,有效破解新区项目建设用海要素难题。招商引资全面优化。制定《2020年度全民招商专项行动方案》《招商中介机构及项目引荐人奖励规定》,营造“人人思招商、个个谋招商”的良好氛围。通过“赛事+平台”模式进行招商,在北京和上海新设招商联络处、人才服务站,充分利用“云上媒介”开展招商工作。成功签约乐活小镇、科华石墨烯系列新材料、联东U谷·科技创新谷、清华启迪美术中学等33个项目,总投资额约143.86亿元。梳理低效用地370亩、闲置厂房、闲置办公楼资源共15万多平方米。通过“租建联动”模式,缩短项目落地时间,成功对接落地科华石墨烯和睿步机器人等7个项目。

(五)加快片区开发,新城建设焕发新魅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开发,打造四通八达、功能强大的泉州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面搭架“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南北大道、东西大道、洛阳大道、海灵路等4条道路已经建成,总里程33.2公里,总投资32亿元。对“五纵五横”主要道路均实施重要交叉节点立交化,实现主要路网无灯控快速通行,其中在建的海湾大道、海山大道、海城大道均采用快速化设计、全程无红绿灯;南北大道、东西大道正进行快速化提升,总投资约17.3亿元;筹建中的江城大道、海江大道也将采用无红绿灯快速化设计,其它几条主要道路预留无红绿灯快速化改造条件。购置新能源公交车辆51辆,新辟公交线路7条,实现公交线网100%覆盖全区78个行政村。落实全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出行的优惠政策。新增选址规划2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总站点数达76个。城市片区加快成熟。重点加快海江片区、湖东片区、高铁片区规划建设步伐,推动片区尽快成熟。海江片区启动项目四期征迁工程,历时两个月,完成99.68%的征迁签约任务,共计94035.06万平方米。湖东片区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区域内御湖湾、金茂、世茂、龙湖、美的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推动片区加快成熟。占地8000多亩的百崎湖海丝中央公园启动规划设计工作。高铁片区全面完成片区征地拆迁,东站站前广场和市政配套工程正式开工。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并完成大气治理精准减排项目5个,辖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1%,洛阳江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专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完成32座城乡公厕建设。引入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平台,推动由“经验模式”下的人工调度转向“数字模式”下的智能调度。分别在百崎乡和张坂镇浮山村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干湿分类工作。实行垃圾“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模式,实现“日产日清”,累计清运处理生活垃圾10.0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备140座、管道126km,拆除百崎湖流域占湖违建搭盖186处、2.1万平方米,整治养殖场75万平方米。除3个全拆迁村外,全区75个行政村100%完成房前屋后整治任务。

(六)突出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得到新巩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38个,总投资2.86亿元,完成32个,完成投资2.2亿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行领导干部挂钩帮扶制度,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走访慰问112户市定、区定贫困户400余人次,落实贫困户精准救助项目114个,发放补助资金近50万元;统筹专项资金近27万元,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12个、住房修缮项目10个。建立健全兜底保障临时救助机制,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及特困供养金1734万元,覆盖低保对象1587户共2764人、特困供养对象48人;实施“因病因残因灾因学”临时救助54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93万元,有效防止断崖式致贫。建立贫困监测申报审核工作制度,累计受理39起“12316”网上申报贫困监测,未发现符合纳入重点监测帮扶范畴的对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学谋划“三农”领域重点工作8个方面、31条措施、89项任务和56项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继续在全区系统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突出试点示范建设,统筹专项资金952万元,支持省级试点村12个重点项目、市级示范线9个项目和实绩突出村7个项目的建设,完成2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实施行动方案和村庄规划,新增创建3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11个省、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百崎乡下埭村获评2020年度省乡村旅游村。收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和中央暗访检查,支持7个村25个乡村微景观创作点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盆景”变“风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首都师大附属泉州学校等7所小学及区第八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开工建设,湖东学园中学校区、省实验幼儿园泉州分园投入使用。全面消除56人及以上班级。新认定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0所,全区共32所,创建率达56.1%。全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3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增张坂、东园等6处百姓书房,新增图书20多万册,实现全区人均1册以上。举办台商区首届伴手礼评选活动,评选“台商区伴手礼正式名录”20件、“预备名录”10件。在全市率先完成一般文物点立碑工作,实现建筑类文物电气火灾实时监控全覆盖。评选区级非遗传承人23名,全区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名、非遗代表性项目25个。2020年区财政预算投入卫健系统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彩超诊断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完善社会保障。深入开展就业稳岗暖心服务工作,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0.99%,开发公益性岗位8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以上。全面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领域工资保证金新增缴存35个项目合计4311万元。初步建立全区60家在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度,实名采集农民工信息2.41万人,累计通过专户发放工资6.4亿元。为7847名贫困人口、残疾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特殊群体代缴全额或部分城居保费。全面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建成张坂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及洛阳镇云庄村、百崎乡后海村等10个农村幸福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区现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59家,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5.6%。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区6000多名“7+1”类特定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引进5家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养老服务,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为全区8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兑现5000多名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495万元;为140多名特困失能老人发放护理补贴50.55万元。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全区1个中心、4个乡镇及78个村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挂牌成立。百崎乡白奇村成立全省首个退役军人党支部。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惠安县人民法院在台商区设立办公区,实现辖区内民商事一审案件和二审案件归口审理、无缝对接。建立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或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庭“三所一庭”共建机制。建立区、乡镇、乡镇工作片(警务网格)、村、单元网格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开展“一室两中心三同步”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全区划分16个网格片区、193个单元网格,实行网格员采办分离、专职专用。建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村一专职调解员”。推行“最多投一次”机制,按照“六个精准”工作模式办结信访件322件,一次性办结率达90.7%。持续深化消费者责任险项目建设,连续4年为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等食堂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为辖区办公场所、医院、学校及安置小区电梯购买电梯安全责任险。在全区新建(改造)食品快检室4个,实现四个乡镇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领导贯穿区管委会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坚决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落实为基层减负,区党工委、管委会共发文件176份,占全年发文总数的72.7%,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7.2%;共召开会议64场次,占全年会议总数的57.1%,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2.8%。推广应用“自主申报+专业抽查+综合评比”方式创新简便督查,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完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大力推进大数据审计,推动审计全覆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从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出发,削权减证、流程再造,推广主题服务、无感申办、容缺办理,让群众办事不折腾、少跑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0件和政协提案10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严格遵循行政决策程序,落实重大决策的公示听证、咨询论证等环节,全面推行专家咨询和法律顾问制度,使各项决策更贴实际、更接地气、更合民意。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制定行政执法合规性指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深化普法宣传,做优做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2020年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为“十三五”收官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过去五年,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持以“一园两桥三城四网五产”为主抓手,战胜了诸多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稳增长,发展更快、质量更优。高质量完成“十三五”期间各项指标。财政两项收入年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总量进入全市中游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0775.4722.46调整为2020年的1.270.328.52019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指标排名第168位,2017年上升29个位次;机电设备、工艺制品、纺织鞋服、造纸及纸制品、石化后加工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绿色智能交通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服务、健康医疗养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烯石新材料、玖龙二期、八仙过海大型旅游等55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73.7亿元,力达扩建、宏力达、唯科等41个龙头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09万户,现存各类市场主体总量2.90万户。培育和引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院士工作站2家、专家工作站6家。

五年来,我们千方百计谋对台,台韵更深、台味更浓。突出“台商投资区”功能定位,在对台政策、产业对接、教育文化、人才交流、民间交流、科技合作等6方面先行先试。出台鼓励台商投资与开展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7方面44条先行先试政策。成立大陆首个在台商投资区设立的台胞医保服务中心,为在泉台胞提供双向医保服务。设立全国首个台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全国首创由台籍职工担任该联合会首届工会主席、兼职总工会副主席。与台北的法律服务站连线合作,成立大陆首个台籍职工法律服务工作站,委托华侨大学编制对台优势产业发展规划。设立珠三角、长三角、台北、台中、高雄招商联络处,期间落地颐和医院、彩蝶湾等18个台资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引进台湾打开联合文创团队担纲洛阳古街文化复兴工程策划。建立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泉台工业设计人才服务中心,开发泉台人力银行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台北、北京、上海、厦门等人才联络站,招引台湾人才241名。设立海丝英才月,举办“创客中国”海峡两岸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同心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23项系列活动。建设优才大厦、台湾人才公寓,设立德润产业园等8个“人才之家”、洛阳古街等5个“台胞驿站联谊点”。持续办好泉台职工雕艺竞赛、南音演出等活动,提升两岸文化交流成效。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建新城,基础更牢、城市更美。“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加快建设,南北大道、东西大道、洛阳大道、海灵路等4条道路建成,后渚大桥东立交桥、海霞路、海仑路、海湾(八仙段)拓改等工程顺利投用,福厦铁路客运专线、投资72亿元建设的泉州版最美“环岛路”——海湾大道全面启动。实施大片区开发,撑大城市框架,重点推动海江片区、湖东片区、蓝色经济培育区、高铁片区、科学城片区等5个城市片区开发。御湖湾、隆盛、阳光城、世茂、碧桂园、龙湖、力高、美的、保利、金茂等大型房企纷纷入驻。全省最大的棚改项目白沙片区棚户区征迁改造有序推进。全国首座以“海丝”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公园及占地近5000亩的海丝生态公园顺利建成。创建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7个、市级美丽乡村1个、市级农房整治试点村5个。“两高”沿线生态景观整治提升、河湖长制、垃圾分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环卫精细化管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整改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6项污染物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洛阳江、黄塘溪饮用水水源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在全市环境卫生年度综合考评中连续5年位居第一。

五年来,我们锐意进取促改革,动力更足、活力更强。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机制,“折叠审批”机制创新获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签批肯定;在全省范围内首推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服务模式,打造“亲清家园”平台,惠企政策从申报到兑付总时长不超过3天,资金直达企业账户,惠企政策“掌上直达”模式获省政府王宁省长签批同意全省通报表扬和推广借鉴;创新重点攻坚项目审批“绿波模式”获全省通报表扬,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优秀案例;“从多到一”营商改革新思路获省工信厅转发并在全省推广;“一窗办”改革经验获市审改办在全市推广;工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五项变革”做法入选泉州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优秀案例;获评2020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

五年来,我们统筹兼顾保民生,民心更暖、民意更高。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学3所、小学5所、配套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1万个,引进泉州五中、泉州师院附小一、二校区等市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品质湖东学园,引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泉州学校、省实验幼儿园泉州分园、泉州实验中学台商区分校、泉州幼高专附属第二实验幼儿园、泉州美术高级中学等优质学校,平均每个乡镇3.75所公办幼儿园,居全市前列,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普惠园覆盖率分别达51.2%91.5%。与泉州市第一医院签订联合办医战略合作协议,区医院加入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和市中医院、市皮肤病防治医院、市急救指挥中心联合建立“专科联盟”。实施“名医反哺”工程,引进“上海九院骨科名医工作室”“孙维峰名医工作室”“何奔名医工作室”等名医工作室。深化百崎回族乡卫生院与福建医务志愿者协会合作,设立国医堂“名医工作室”。每年新增就业人员1400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全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共16.19万人,建成农村幸福院5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村级信息化服务平台100%覆盖,实现城居保业务区、镇、村三级“一站式”办理。全面启动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建设,实现台商区图书馆、文化馆从无到有,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元宵灯会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创作区歌《江海扬帆》并广为传唱。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万安、白奇、下埭等3个村获评省乡村旅游村。洛阳古街、张坂上塘雕艺街获评市旅游特色街区。八仙过海度假区成功创建泉州市旅游度假区。新建、改建50个村级群众健身场所,新建6个社会足球场地,承办三届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组团参加泉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取得20金、20银、40铜的好成绩。全面深化平安创建活动,通过连续三年将平安村三个10%奖励、综治保险等平安建设惠民措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覆盖城乡各个角落的天网工程等措施,稳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推行领导接访、网上信访等阳光信访举措,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圆满完成七五普法验收工作。荣获第三批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团工委、妇工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关工委、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防空、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气象、防震减灾、档案方志、机关事务管理、保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标“两岸合作先行区、泉州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定位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对全区发展中的挑战与工作中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主要有:泉州城市副中心承载力不足,骨架虽撑开,但城市功能不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市民生活依然不便;对台招商前沿平台作用相对弱化,姓“台”属性不够显著;产城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民生短板问题仍然存在,跨江通道亟待打通;经济新增长极的效应不够明显,经济总量不大、效益不优,产业投资不足,龙头企业数量有限,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科创驱动能力不强,创新创业载体、重大创新平台相对欠缺,瞪羚、独角兽等新动能企业较少,高新技术产业未成规模;等等。我们将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不断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成绩。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台商区在新的起点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对接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区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跨江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对台各领域融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努力建设富有活力和两岸影响力的融合示范城、科创产业城、海峡健康城、港湾幸福城和现代化、花园式的泉州城市副中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头、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继续坚持按照GDP平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两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1-2个百分点安排各项经济发展目标,拟实施重大项目165个,总投资2488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593.1亿元;“五纵五横”主要路网全部贯通,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滨水生态新城。高起点定位,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聚力全面融合、先行示范,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坚持“非禁即享”,落实落细同等待遇和惠台利民政策举措,依托雕艺协会、海峡两岸摄影展、妈祖联谊会、同村同宗同缘等载体,策划举办一定规模的祖地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台湾建筑师团队、高端文创团队参与建设,共同探索闽南文化传承体系。建好优才大厦、泉台人才公园、“台胞驿站”联谊点等阵地,探索规划建设台湾人才社区,配套“台味”小吃街、文创街、商业街等特色设施,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继续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对台招商”,力争到2025年,在引进台湾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规上台资企业占比10%以上,颐和医院重大台资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高标准转型,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升级行动,建设“双循环”纽带节点,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纺织鞋服、造纸和纸制品、工艺制品、食品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到2025年实现产值超640亿元,年均增长5.0%。持续优化杏东、张坂、科技产业等三大产业片区建设,加快培育时空产业、人机交互、智能电网电器产业等三大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壮大绿色智能交通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服务、健康医疗养生、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项目2-3个,建设市级数字化车间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5个以上,五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440亿元,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高品质开发,打造泉州城市副中心。深度融入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建设,在“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中主动谋划新作为,坚持对标国际和国内一流,优化提升以“两带一心环八区”为主架构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西进加快海江片区品质提升,打造洛阳江东部展示面,南移加快秀涂片区战略预留,勾勒环泉州湾入海口展示面,全面加快湖东片区、科学城片区、高铁片区、蓝色经济培育片区开发建设步伐。主动对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和泉州市“海丝”先行区建设,以“侨”为桥,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朋友圈。对接厦漳泉都市圈、环泉州湾都市区及其他组团,加快布局“高铁+高速+城际铁路+地铁”等长距离、大运量城市轨道网络。按照打造“协作区2小时、都市区1小时”时间空间距离的要求,高规格完善并提速全区“五纵五横”骨架路网,加快推动兴泉铁路、福厦客专、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以高铁泉州东站为中心,干线支线配合,支线协同,联通各区域,辐射各村镇。高品味谋划,打造宜居幸福新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积极承接泉州古城优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溢出。持续推进参保扩面、养老普惠工作,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功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围绕建成“教育强区”目标,继续高位嫁接名校,支持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争取引进1所大学;新建学校34所,筹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办中职学校1所,新增学位4.3万个。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力争区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等级评审水平。到2025年底,医疗卫生资源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到5.3张。打造10家以上“智慧养老院”。全区20万元以上收入村达到100%。实现辖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III类标准,功能区水质保持达标率100%建成区级文旅场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全区78个行政村自来水管网全覆盖。空气优良率达到97%以上,区域生态竞争力居全市前列。高水平设计,打造体制机制创新样板。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小政府、大社会、大部制、强服务”的管理体制,积极向上争取成立行政区及设立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等相关机构。探索推进镇改办、村改居。加快人口概况、公共安全、医疗资源、教育概况、工业经济运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河湖治理、重大项目、污染防治、精准脱贫、生态空间、国土绿化、就业社保、“一带一路”等智慧平台建设、应用,实现政府治理“一屏全览、一键触达”。深化国资国企、财政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公共服务体制、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高标准开展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试点,打造“家门口服务”办事模式。进一步推进全区基层社会治理五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同格运行、协同治理机制。

三、2021年工作目标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台商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建设泉州城市副中心”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全力稳经济、促增长,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2021年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7.2%,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0%,出口总额增长7.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0%

(一)聚焦转型提升,不断优化产业体系

统筹推进三产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强冷链物流、公共场所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管控,落实“人物同防”,实施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一二三产提质增效。提质提效农村经济,建立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导农民应用有机肥、绿色防控等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强化畜禽检疫,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动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落实村干部任期与离任经济审计工作。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收尾工作。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省、市、区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企业梯次发展机制,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5家、科技特派员10人。推动玖龙纸业、立亚新材等制造业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新建智能化生产线3条以上,推广应用“数控一代”示范设备10台套以上;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力达、烯石等重点技改项目,争创1-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挖掘服务业经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持续开展“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加快八仙过海、洛阳古街、白沙湾公园、泉州烽火群英荟等文旅项目建设进程,推动中国佛具文化产业园、泉州国际酒店、科龙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乐活小镇等项目尽快开工,推动龙苍村、崧山村、梅岭村、浮山村等特色村申报省级旅游村,八仙过海水上运动中心酒店、海洋公园等建成开业。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的“补链强链”,加大上下游产业招商力度,推动规模化、高端化、集成化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产值上亿元企业、上十亿元产业微集群以及上百亿元主导产业。绿色智能交通装备产业。力争益高电动车辆制造、电动船生产基地、中车二期、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小型整体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借助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智力支持,引进睿步机器人等项目,加快发展机器人和数控智能制造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科学规划布局沿江沿海一线旅游带,推动洛阳古桥、古街历史文化提炼,推动古街改造提速,串联八仙过海、月亮湾、张坂雕艺街、海湾大道等旅游景点,推进科龙山旅游度假区、百崎民族风情小镇等旅游项目尽快落地,形成集旅游集散、文化体验、教育研学、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泉州“海丝”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健康医疗养生产业。推动颐和医院加快建设,分期投入使用。引进江苏华益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性药物、中科基因医学检验中心、国药泉州总部基地等8-10家医疗项目。新材料产业。以立亚新材、嘉德利电子、烯石新材料、科华中盈石墨烯等优质企业为龙头,发展产业上下游链条,打造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

科学规划产业园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科学布局产业园区,完善提升产业园区配套,为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广阔腹地。杏东产业片区,强化高新区主园区功能定位,推动路港、灵通、省公路一公司等九大总部企业及唯科、海天心、宏力达等重大建设项目。张坂产业片区,发挥玖龙纸业、中熙产业园、烯石新材料、普洛斯物流等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和物流配送同步提升。科技产业区,以时空产业基地落户为契机,引进新岸线等5G产业项目,北斗导航定位产业、互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成为辐射全项目市乃至全省的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示范区。中南高科产业园,定位专业智能电网电器产业园,积极对接江苏飞宇电气有限公司、苏州世纪锐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意向企业,二期计划引进大医疗、大健康、生物科技及相关配套企业。联东U谷·科技创新谷,对接福州兴邦电力设备、宁德康博工贸、厦门顺威等5家意向企业,力争落地3035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类行业领先或优质准上市企业。

发展壮大三大基地。深入开展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大比拼,形成“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建链”效应,以精细化服务“强链”。人机交互产业基地,以兵装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为支撑,以无人系统和军警后勤装备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产业生态圈。时空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泉州站(二级站),配套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时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时空大数据产业园。智能电网电器产业基地,发挥德普乐、宏力达、坦帕电气、万安华科等项目带动作用,推动维龙(泉州)智慧电网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坦帕电气二期等项目落地。

(二)聚焦项目攻坚,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牵紧开发建设“牛鼻子”。结合产业结构、开发建设进度等实际,科学统筹安排全区2021年重点项目建设盘子。2021年拟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35个,总投资1421.8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2.34亿元,增长6.74%。其中在建项目计划投资189.83亿元,增长2.84%。市级以上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871.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7亿元,增长11.92%;在建(考核类)项目24个,年度计划投资111.2亿元,增长12.89%。确保泉东大道(高铁段)、滨湖东路(滨湖南路至杏秀路)、海城大道(海山大道至张纬四路)等11个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力达扩建项目、德国策尼特混凝土成型设备项目、千宏机械、宏力达智能配电网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8个工业科技项目和金融广场项目(阳光城翡丽公园)南地块、御湖湾、海湾国际、星河城、金茂项目、桃城建工总部、路港总部、泉州市委党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等11个商贸服务及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泉州实验中学台商分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泉州学校,区第五实验小学、第六实验小学、第七实验小学等项目开工建设。

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成立以区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全员招商专项方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与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常态化合作,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充分发挥招商联络处和人才工作站作用,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拓宽招商信息来源。利用中国投资协会新兴产业中心的资源,嫁接中央台办经济局、全国台企联,加强与市台办、市台联会沟通联系,依靠台资企业抱团集聚发展的传统“以商引商”。推广“租建联动”模式,通过租金补贴政策激励,引导部分招商项目“先生产后供地”,盘活闲置资源,进一步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产生效益,缩短项目的投建投产周期。谋划设立孵化器项目,培育符合产业发展的初创型企业和创客企业,带动、引进优质项目落户台商区。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等台资集聚地区,前往昆山、东莞等城市考察、洽谈,了解当地台资企业扩张、转移需求,及时承接企业转移和项目外迁,推动更多台资项目来区落地。

破解发展要素“制约点”。4个乡镇为单位实施大片区作战,实行重大建设项目定期、定量、定性考核机制和重大项目定期汇报协调调度制度,有效破解征拆滞后、前期缓慢、违法阻工等制约项目开工投产的“中梗阻”。强力突破用地瓶颈。成立全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部分钉子户、历史遗留问题开展集中攻坚。全面摸底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建立闲置招商载体信息库,逐一提出具体的盘活方案。坚决实行2017年以后“两违”不补偿政策,坚决打消通过“两违”争取补偿的幻想。强力落实用海保障。加强用海用地统筹,新海岸线靠陆一侧持有土地证的明确按照土地管理;属历史遗留问题的仍按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继续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查处、报批和生态修复,全力做好重点项目用海要素保障。强力落实资金保障。推行市场化运作,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包装,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注重引进生产性项目、税源型企业,从以依靠土地出让和贷款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逐步向以土地滚动开发和增加财政收入相结合筹资方式转变。

(三)聚焦精管细建,精心打造宜居新城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五纵五横”路网建设步伐,确保海湾大道、海城大道、泉东大道、滨湖东路南延伸段等项目年底前建成通车,争取2021年启动金屿通道、百崎通道、江城大道东段建设和洛阳桥拓建。推进海湾大道、白沙湾公园、后渚桥下滨海生态等项目绿化,海湾大道双山段、滨湖东路等11个项目亮化。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县,打造一批综合站点和公路服务驿站;积极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快建设区管委会公交枢纽站、湖东公交场站、海湾大道公交场站等关键节点场站,开通张坂镇下宫首末站直达泉州动车站的交通接驳公交专线、连接西湖公园、森林公园与我区海丝艺术公园、八仙过海文旅项目的文旅公交专线等2条特色公交线路,构建较完整的公交网络。

以片区开发为重点撑大城市框架。配合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持续推动13个片区单元控制性专项规划编制和报批。推动湖东片区、科学城片区、海江片区、高铁片区、蓝色经济培育区等5个城市片区开发。湖东片区加快百崎湖海丝中央公园的建设,建成现代化高端综合居住服务区。科学城片区以时空产业基地为龙头,打造区域性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海西技术发动机、环泉州湾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海江片区继续推进征地征迁工作,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区域内土地整理、房屋整体征迁、安置房建设、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用5-10年时间打造成洛阳江畔城市建设典范。高铁片区抓住福厦高铁新泉州东站建设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站房、站区、交通路网、站前广场及交通枢纽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集交通、商业、商务、品质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区域。蓝色经济培育区加快推动641台搬迁,依托世茂蓝色海湾、八仙过海、滨海乐活小镇等项目建设,推进沿海湾大道两侧乡村建设战略,逐步形成滨海生态文旅圈。

以精致高效为目标优化城市管理。选取若干条主干道进行景观提升,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展示面。出台《市容市貌精细化管理方案》,制定城区夜景工程专项规划,推行“街长制”“网格化”“菜单式”“便民摊点”“管罚并举”5大管理模式,推动数字城管、渣土管控平台实现手机终端同步化,加强对交通行业的维修、驾培、危货运输、汽车租赁、货运物流行业的监管力度,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确保完成农村污水PPP治理项目和惠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启动惠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两高沿线生态景观整治提升、河长制、垃圾分类,深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件整改,加强村庄“四旁”绿化,确保在全市城乡环境卫生考评中继续保持前列。

(四)聚焦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高标准开展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组建并运行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一枚印章管审批”思路,推动实现一个平台、一套标准、集中审批、审管联动,促进行政审批资源配置从“离散化”向“集约化”转变,打造改革试点样板,为全省改革工作提供经验。创新“掌上直达”审批新平台。依托“亲清家园”智慧服务平台,借助共享大数据、身份智能认证等技术手段,创新惠企惠民资金“掌上”兑现、行政审批事项“掌上”办理新模式,实现办件信息、表单信息自动回填,审批跨部门协作校验、过程反馈,实时办件跟踪,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一机在手,办事无忧”的全新办事体验。推动审批服务从“一站式”向“多点式”发展,将服务延伸到银行网点、产业园区、安置小区、大型商超等,覆盖每一个新建网格,开启“政银企”跨界合作服务新模式;推进群众办事下放部分乡镇村居,企业办事授权银行、商圈,不断拓展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造“家门口服务”办事模式。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深化“一室两中心”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统筹推进警务室(警务联络站)、村级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持续调整优化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推进各项社会治理创新落地见效。深化“一村一专职调解员”工作。强化初信初访事项的首办责任,提升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按照“三见面四联系”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参评,着力提高群众参评率和满意率。完善12315投诉举报处置流程,有效运用12315平台,建设统一、权威、高效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确保10人以上群租房智能充电桩普及率达到100%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突出台商区功能定位,先行先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深入台资企业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台湾同胞思想共识。加强与各地台资台企协会、联谊会的沟通联系,充分嫁接台资企业资源,多渠道招引台资项目。继续探索台商台企在土地租金、研发补助、人才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惠台利民政策,用活用好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泉台工业设计人才服务中心和泉台人力银行等对台交流合作平台,办好泉台医护人员技能竞赛、海峡两岸雕艺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探索打造一批民俗体验馆、乡愁记忆馆等阵地,推进白奇村建设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支持华光学院建设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促进两岸交流对接。

(五)聚焦群众期盼,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建设幸福台商区。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高标准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探索和推广名校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发挥首都师大附属泉州学校、省实验幼儿园泉州分园、湖东实验学园示范辐射作用,扩大办学规模。全力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新创建6所以上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超65%。打造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教育,推动中职、普高教育协调发展,全力支持华光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办好2021年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建好体育传统校、体育基地校、足球特色校、篮球特色校,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拟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30个,总投资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亿元。持续扩大劳动保障覆盖面,将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任务2%以内。落实预防治理欠薪机制,常态化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两项专项执法检查以及“双随机”抽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健全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逐步下放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实现3000元以下救助审批额度由乡镇直接受理审批。

持续发展健康台商区。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智慧健康工程,推动移动医院建设,加快区医院传染病房建设,探索区疾控中心与市疾控中心协作,建立市、区、乡镇“公共卫生联合体”模式,统筹解决基层医技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对接智能化体检系统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改造提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和部分检测仪器推进儿童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等新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泉州颐和医院综合门诊部开业筹备。将洛阳桥老年人(老党员)服务站和洛阳镇海丝文化推广传承服务站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典型,进行全方位推广和学习。推进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积极推动“彩蝶湾”养老养生项目、洛阳康适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落地。

持续构建文明台商区。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主动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打造高素质文明新城。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原有的“一中心四所十八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群众参与和共享文明实践中心,引导群众主动践行文明观念。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果。继续谋划一批移风易俗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集中办丧点、骨灰堂和办宴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推进“互联网+”旅游宣传,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优化新媒体推广平台。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建设,精心组织元宵灯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打造文旅融合品牌。跟踪推动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持续打造平安台商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防控水平。将平安创建领域延伸到校园、家庭、企业、铁路、医院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和行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科学谋划和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强化初信初访事项的首办责任,提升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按照“三见面四联系”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参评,着力提高群众参评率和满意率。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省、市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各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重预防机制和非煤矿山安全风险问题隐患及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强化自身建设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是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信念。我们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法治政府建设为统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区管委会工作全过程,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岗位就是使命,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党工委决策部署,确保重大决策落地见效。

坚持依法履职。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深入推进“八五普法”,严格落实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自觉接受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弘扬实干精神。大力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干就干好”,强化“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把抓高效落实作为区管委会工作首要任务,强化算账对账交账意识,完善执行“目标管理、责任细化、统筹推进、跟踪问效”闭环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务督查,推动各项决策部署高效落地。健全领导挂钩企业机制,及时认真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大力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永葆清正廉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不务虚功,多干实事。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多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永葆为民务实清廉本色。牢记为民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让政府工作更接地气。厉行勤俭节约,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33.8万台商区人民的“好日子”。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台商区加快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建设泉州城市副中心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